全站APPkaiyun8APP下载·ios/安卓/手机版app下载

您的位置: 首页 >> 走进高平 >> 长平文艺

望见赵介

来源:高平市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:2024-03-29 【字体:

望见赵介

文/长平安琪

  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”。时隔三百余年,同一片热土,不同的时空,我辈游走于今之云泉,伏案于古之典籍,于散落的光阴里热望同村(今云泉村)先辈——返璞归真又淡然于俗情之外的君子赵介。

  赵介(约1632—1702),明末清初山西高平裴泉村(今云泉村)人,字岸凫,又字于石,擅文章,有文名。

  清顺治九年(1652)会试第二名,赐进士,第二年赴任江南镇江府金坛知县。

  纵观赵介一生,可分为两个阶段,其前半生为壮志凌云之赵介,后半生则为返璞归真之岸凫先生。

壮志凌云之赵介

  少年赵介,揣凌云之志,怀满腹才华,青年时,进京赶考,会试第二,赐进士,彼时赵家在邑里光耀门楣,道喜人络绎不绝,门庭若市,好生热闹。

  顺治十年,赵介走马上任金坛知县,在任上励精图治,勤政爱民,施行宽大政令,与民休息,获得一方百姓的认可。

  其政绩用如下(政绩选自《高平县志》《金坛县志》):

  其一,“仁慈博爱,人不忍欺”

  《史记》载“子产治郑,民不能欺;子贱治单父,民不忍欺;西门豹治邺,民不敢欺。”后世围绕“三不欺”的为官之道,各有所悟。

  “任德,不忍欺,任察,而不能欺,任刑,而不敢欺。”赵介在金坛县实行“仁政”,勤政爱民,以德服人,以仁治邑,是为“不忍欺也”。古之县志载一县之风物,包罗万象,故而惜字如金,赵介得以“不忍欺”载于史册,足见其为政以德,爱民而安的治理境界。

  其二,“执法如山,去蠹如仇”

  《金坛县志》名宦篇载其“仗杀奸胥二人,众吏皆服其威”。由此观之,赵介不仅有仁爱之心,亦有霹雳手段。对于作奸犯科的奸胥蠹役毫不留情,执法如山。于民,仁慈博爱;于蠹役,深恶痛绝;于朝廷,勤政自守;实为严以驭吏,宽以恤民之楷模。

  其三,“不急茧丝,不来讼狱”

  史载赵介在金坛县三年间“政令宽大,与民休息,堂下绝叫呼声。不急茧丝,不来讼狱”。

  “与民休息”,东汉班固《汉书》载:“光知时务之要,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”,与民休息政策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相呼应,无为并非不做,而是采取不干预方针,发挥县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,让一县之邑更有生机。

  “不急茧丝”,因敛赋如抽丝于茧,故常用茧丝来指代赋税。不急茧丝意为暂缓征收赋税,缓征赋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有困难百姓的难题。     

  “不来讼狱”,世人惟不平则鸣,圣人以无讼为贵,古来以无讼事为德,想来赵介上任后,在化民息讼,使民无讼上做足了工作,才有了金坛县不来讼狱的安宁和谐。

  其四,“闾左晏如,官釜常尘”

  赵介通过宽政令,缓征税,重教化,息民讼的举措逐步实现了“闾左晏如,官釜常尘,视若平常”的局面,闾左百姓安宁,官釜蒙尘,已然像平常一样了,金坛县一片晏然景象。

  在金坛任职三年,赵介实实在在地落实了惠民利民的政策,收获了金坛县百姓的爱戴和拥护。

“米事夺职,县民攀辕”

  顺治十三年,赵介因“里氓夹和仓米事”被夺职,《金坛县志》详细记载了事件始末,大意为:某日,巡漕御史来到金坛县巡检,有奸吏将米糠掺和进白米之中,后呈交给巡漕御史审查,白米被核定为二等米,赵介作为知县,被巡漕御史误会,认为他在进贡的皇粮中掺假,而被夺职。

 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!东晋义熙元年,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,在任期间恰巧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巡检公务,而所派遣的督邮则每年不少于两次以巡检为名向各辖县索要贿赂,如若不然,就栽赃陷害。

  陶渊明长叹一声“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!”

  赵介内心大抵也有过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!”的独白。

  如此“误会”,似乎无须辩解,赵介遂挥一挥衣袖,收拾行囊,也欲挂冠而去。

  临别时,县民泣留,老少攀辕卧辙,然赵介去意已决,最终和县邑百姓在金坛县龙山巧石亭拜别。赵介内心抛却繁芜,似乎也身轻如叶,父老眼见其将半肩的行李甩上船去,跳上船头,却呼留不得。

  铮铮铁骨,烈烈清风,渡江离去。


簾签白皙古诸侯,一插清泉四壁秋。

见说官衙尝绝粒,初春已卖旧羊裘。

                    ——题赵岸凫邑侯介攀辕图(清 蒋超)

  《题赵岸凫邑侯介攀辕图》为清顺治四年丁亥科探花蒋超所作,蒋超(1624-1673),江苏金坛人,字虎臣,21岁中举人,23岁中鼎甲第三名进士(探花),授翰林院编修,人称“江南才子”。蒋超长赵介八岁,一样的少年得志,一样的文章闻名,一样的淡泊名利。在其存世不多的诗文中,有一首对于赵介离任时《攀辕图》的题诗,实属珍贵。

  攀辕,为挽留之意,《赵岸凫邑侯介攀辕图》暂不知其是否散佚,亦或馆藏何处,根据同治年间流传的《子代游老父台攀辕图谨颂》,书中描绘子代游老父台任泺州一载离任时州民攀辕卧辙挽留盛况。可以想象赵介的懿行卓绩和官民的鱼水深情。

  “治天下须用得好县令,好县令古诸侯也!”一方县令相当于古之诸侯,然而却清贫如斯,帘签白皙,四壁清风,连官衙都无米下锅,既卖羊裘换米糠,又愁明日春还寒。一首诗,赵介清廉自守之品质呼之欲出,实为高风亮节,磊落奇伟!

  光绪年《金坛县志》言“民至今思之”。足见金坛百姓对赵介思之念之深切。

返璞归真之岸凫先生

     赵介自坚定归乡之日,便一如陶渊明向五柳先生之转变,他不再是那个“猛志常在”的赵介,历经世事浮沉,后半生变成了岸凫先生。

  其一,“长吟送老,返璞归真”

  岸凫先生回到故乡高平裴泉村,守着老屋,寄情山水,与故旧长吟,于东篱饮酒,自在悠哉。

  期间已知作品有:

《孔子回车迹》

揽辔何年入晋关?岂遭按剑载愁还!

顿辞斜日行山路,仍带春风阙里间。

半岭尘蒙车辙迹,千秋霜冷墨花斑。

遗踪今古知多幻,且学传疑未敢删。

             ——(《泽州府志》雍正年版)

《感蚕》

未茧先蚕供三眠,未锦先丝机杼艰。

既成罗绮官责贡,用之或即等蒯菅。

(吁嗟!蒯菅之罗琦,丝丝抽自百镬汤里,再欲抽时蚕已死)

                 ——(《泽州府志》雍正年版)

  《维修炎帝庙碑记》,文末署“赐进士江南镇江府金坛县知县古云泉弟子赵介也。是为记”

《挽毕亮四方伯》

云埋韩岭月,叶落损秋妆。

谁续文章古,空留道气醇。

故人心未死,知己泪方新。

笛冷山阴夜,吹残梦里香。

                 ——(《高平县志》乾隆年版)

  其二,“不志不铭,淡然君子”

  古人刻写墓志铭,是为“万世不朽”,或为“子孙哀思”。然而在康熙四十年,岸凫先生70岁临终之际,遗言为“不志不铭”,县志载其“不志不铭,归真返璞,淡然俗情之外,真君子矣!”

  正是由于其不志不铭,后辈鲜少知其事迹,在三百年后的云泉村,也极少有人闻其名,知其人,我辈只能从遗存史料中寻找这位高蹈独善的君子。

  虽然岸凫先生归乡后,守拙田园,饮酒长吟,仍不妨《金坛县志》将其列入名宦篇,为其作传,绘《攀辕图》,题攀辕诗。名宦,不应以官位高低传世,而应以政绩德行著称。仕于金坛而有政绩,惠泽县民,赵介名宦,名副其实!

  其三,“子筏举人,一守先业”

  赵筏,赵介之子,康熙五年(1666年)丙午科举人,敬守先业,任临晋(今临猗县)教谕。

  其父赵介翩翩君子,在遭遇不平后,欲作贤臣而无路,欲有为而不能,只得在“进”与“退”“仕”与“隐”之间选择了后者。“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”,范仲淹一语中的表明了归隐的士子心迹。料想岸凫先生虽身在井隅 心仍居乎魏阙之下。故而才有《高平县志》中“一守先业”之说。

  注:

  1.本文编写参考《高平县志》《金坛县志》《泽州府志》《临晋县志》

  2.裴泉村,古云泉村,均指今高平市米山镇云泉片区,2001年撤乡并镇,云泉乡被撤并,归入米山镇。

本页二维码

XML 地图